“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剑桥一行,我们在感受世界级学府的文化底蕴;在卡文迪许实验室与科学的巨人们对话,感受人类智慧的每一次大爆发;在R & R航空发动机工厂学习先进发动机的设计理念与生产流程,感受科技进步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三周的时间里,世界这本书我们又多读了一页:与名师对话,与工程实践人员交流,帮助我们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在全英语环境中生活,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火花相互碰撞,极大提高了我们的全球胜任力。剑桥一瞥,在我们心中催生了逐梦世界名校的萌芽,打开了眼界,为将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教育实验学院/未来技术学院2022级工程力学王鑫同学在参加完剑桥大学暑期项目后分享到。
今年暑假,1300余名西工大学子、73个团队赴出国境学习,规模相较于2019年增长了30%,覆盖了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五大洲的17个国家和地区,项目涉及课程学习、学科竞赛、学术交流、海外企业实践、创新创业、国际组织实习实践、体育竞赛等。
通过优化学生出国(境)交流资助机制,鼓励支持本科生出国境开拓视野,不断提升出国境交流的学生规模和质量,不断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不断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和领导力。
校院积极协同,重点有序推进
学校党委书记李言荣指出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尽早打开学生视野尤其重要。视野是一个人判断标准、认知水平和进取心的决定因素,只有真正打开了视野,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根据学校党委关于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新部署、新要求,国际合作处和相关单位积极开展项目准备工作。
一是坚持广泛调研,做好专项顶层设计。为做好做实暑期出国(境)项目,多次赴成都、武汉、长沙等地开展专题调研,先后召开4次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学校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国际合作处与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各学院/研究院等单位发挥校院两级协同优势,在全校形成“整体谋划、统筹安排、资源共享”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是坚持全员拓展,强化优质项目供给。国际合作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协同各学院积极动员,调动教师、辅导员的积极性,明目标、提要求,主动拓展交流项目,为学生出国境交流构筑渠道。
三是坚持上下联动,构建多重资助体系。按照项目类别和人才培养的优先方向,修订学生出国(境)管理办法,拓宽资助范围、提升支持力度。各学院在学校支持基础上纷纷出台资助政策,构建校院两级资助联动体系,切实满足学生国际化视野拓宽及发展需求。
四是坚持过程育人,畅通链路做好服务。坚持全流程育人。此次暑期全球交流是疫情之后学校首次有组织的学生派出,规模大、涉外手续复杂,从项目宣传、手续办理、行前教育、安全意识强化及境外过程管理全链路做了细致安排和贴心提醒,让学生在全球访学过程中成长锻炼。
拓展强基空间、追逐科学梦想
追逐世界学科前沿,是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关键。本年度学校对强基、拔尖2.0班级等基础学科人才加大了支持力度,鼓励学生赴世界一流高校感受学科前沿知识,开拓国际视野,追逐科学梦想。
计算机学院34名“康继昌”班学生赴伦敦大学学院参加夏令营,在为期三周的课程学习中开展数据库基础、数据统计处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分析等三个方向的学习,他们积极进取、勤学善思,圆满完成各项课程任务,不仅丰富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知识,更提升了国际化素养与全球胜任力。
数学与统计学院36位2020级级强基学生走进剑桥大学的学术殿堂,触摸到了前沿科学的脉搏,唤醒了数据科学的实际魔力,努力将“牵手世界,胜任全球”付诸实际行动。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0级应用物理学强基班学生赴香港中文大学,有效扩展了专业学科视野,基于物理却不局限于物理,为成为未来学科交叉型人才奠定了扎实基础。
化学与化工学院56名强基学生走进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学术殿堂,倾听教授们的智慧之声,感受学术的前沿动态,沉浸于知识的盛宴,加深了对学术和应用的了解,激励了投入基础学科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教育实验学院/未来技术学院17名力学拔尖基地班的学生远赴英国,他们善于学习、敢于挑战,强知识、扩眼界,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相互碰撞,共同感受世界顶级学府的文化底蕴。
访问一流高校,感知科技前沿
大学的本质是人才培养和创造知识。越好的大学创造知识的能力越强,通过推动学生深入全球名校交流,促进学生进步成长。
生命学院16名同学剑桥大学深度体验自由选课,亲身感知书院制教学辅导特色,近距离感受跨学科、深度融合的本科通识教学的魅力。在包罗万象的讲座、乐趣无穷的校园生活、学识渊博的老师同学中,尽情“遨游”,感受世界顶尖高校无穷魅力。
民航学院策划组织的“航空科技与创新”新加坡名校暑期访学项目,集合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顶级的师资力量,以丰富的前沿科学案例和科研实践项目在工业4.0和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方面引导学生提升科研探索和学术创新能力,以多元视角看全球发展进程,科技交流促互鉴共进。
玛丽女王工程学院暑期研学团队赴剑桥大学开展了机器学习发现新材料课程学习,探访Rolls & Royce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活动内容触及学科前沿,加强学生专业领域认知。
走进“一带一路”,夯实交流互鉴
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落实中国-中亚峰会精神,牵头组织“一带一路”青年人文交流,21名师生共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与5所当地知名高校深入交流,走访4家中资企业,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中亚国家历史和文化,见证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从美好愿景变为实际生活中的丰硕成果,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性。
俄罗斯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十年来,在两国元首的政治引领下,中俄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化为行动,从蓝图变成实景。
航天学院组织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暑期学校项目,聚焦航天科技,课程紧密围绕专业理论与应用领域开展,培养学生综合型专业素养,探寻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文化艺术,激发学生航天创新热情。
航海学院策划的“行海外,观世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暑期访学项目。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是培养世界级海洋工程师和专家的大学,也是俄罗斯海洋研究领域的第一大学,在海洋领域取得多项瞩目科研成就。航海学院暑期项目组带领同学们“和大海相约”,亲身体验航海科技魅力,积累航洋科学知识,拓展海洋装备的视野。
航空学院组织的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航空航天暑期学校项目,通过飞行器飞行原理、宇宙空间、航天系统、探月及载人登月工程、火星探索工程等精彩的交流讲座,加深了学生对航空航天领域相关知识和发展前景的认识,观察和学习各型真实军用和民用飞机、宇宙飞船的外形和内部构造,进入飞机、太空舱内部学习实践,学生分组完成多个航空航天项目的设计,强化了学生学术和专业能力,拓宽了国际视野,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
动力能源学院组织的萨马拉国家研究型大学暑期夏令营聚焦航空发动机前沿知识讲座和俄语文化学习。通过学习《航空发动机燃烧室》,课程,并与在校内所学对比和印证,学生们收获新知识,加深了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同学们对于航空工业的热爱。
探访海外中企,拓宽人生选择
“这次海外实践对我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选择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没有这次出国经历,我可能会因为不敢或没有能力承担种种未知的风险而永远都不会出国,但通过这次经历,使我对出国有了概念和认知后,这将开启我的职业选择新篇章。”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赵硕同学分享到。
党委学生工作部组织了首个赴海外企业实践队伍。经过全校选拔,我校24名学生远赴中兴意大利办事处开展了为期14天的暑期实践研学。通过在海外办事处、通讯基站的沉浸式体验,深入了解中企在海外市场、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挑战和应对。本次海外实践首次尝试搭建了海外企业就业实践平台,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选择,引导学生实业报国、科技报国,成为助力科技强国梦想的行业精英。
竞技国际舞台,提升学术自信
2023年7月,第七届国际军事无人系统大赛(UMSIC2023)在埃及开罗落下帷幕。经过三天鏖战,我校派出的队伍脱颖而出,最终获得无人机项目冠军,并获得Lt. General Ibrahim Selim Award 大奖和最佳设计奖,也是继2017、2018年获得该项目冠军后,时隔四年再次获得冠军。学生团队展示了科研创新、团结协作能力,获得了与会专家及组织方的高度评价。
亲访国际组织,展现青年担当
动力与能源学院2021级本科生辜美睿分享到:“过去,我对国际组织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几段文字、新闻中的几句介绍,而这些天,当我真真正正迈入诸如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环境署、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大门,在万国宫里从‘看客’变成‘主讲人’时,我感受到国际组织和其工作不再是想象中的遥不可及,而是真真切切地需要我们——中国的青年一代,勇于担当。”
此次暑期项目中,为参与全球治理贡献力量,推动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尤其是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赴国际组织开展实习及任职工作,16名学生赴瑞士日内瓦联合国办事处开展实训与调研,有效聚集了一批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优秀学子,为国际组织人才输送建立了“蓄水池”。
提升综合素质,争做领军人才
为提升团学干部、兼职辅导员、翼鲲班学员创新及领导能力,校团委的40名团学青年及29名兼职辅导员队伍赴香港地区开展领导力与创新能力交流实践项目。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课堂互动、结题汇报等方式,深入了解领导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明确了未来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当中,成为具有领导力与创新力的“总师型”人才。
第十二期“翼鲲班”学员赴澳大利亚开展为期12天的暑期实践研学,通过国际视野与领导力专题课程培训、科技企业参访、文化参观学习、澳洲三所名校(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悉尼大学)访问等活动,开阔了国际视野,提升了文化自信以及全球胜任力。
在此次翱翔四海-出国(境)项目推进中,校院两级统筹规划,带队老师的认真负责,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工大学子们的身影出现在了联合国万国宫的会议室,他们慷慨激昂提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出现在了世界顶尖大学的课堂上,他们虚心受教,展现工大学子“三实一新”;出现在了世界顶尖实验室,他们难掩内心激动瞻仰“世界殿堂”;出现在了国际知名企业走访中,他们感受科技与产业结合的巨大魅力。
国际视野的打开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后续学校将加速总结经验、优化举措方法,加速优化全球合作网络、丰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扩大资助范围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全球历练机遇,助力胸怀祖国、具有世界眼光、全球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文字:陈思危
图片:暑期各项目团队
审核:张富利、陈俊